就我自己来说,我非常支持为那些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付费!不过,我又非常不喜欢为个人讲师形式的网课付费,特别是那些挂满花哨名衔的所谓专家、名师。 年轻时因为自己长得不出众(技术范儿的样子),平常也没啥女朋友可吸引,下班后就到外婆家吃饭、陪外婆聊天,但每周还会去自己报读的技能培训班学习(各类英语课程、技术认证等)。那时候二十岁出头,每个月单单上培训班的钱,就占了工资的一大半。 另外,我还经常会被专业杂志上的国际技术会议吸引,会务费经常是我1-3个月工资。别人出席都是公费支付,而我每次都是自掏腰包去参加,记得在某个我自费的企业大学里,当时创业初期的马云是我老师,为此还有过一些私人友谊。...
怎么才能做到,休息时间还能持续学习?
我其实也很求有上进心,但为什么想学个英语就是学不进去呢,有什么好办法吗? “上班已经很累了,难得有休息时间可以放松放松”,这几乎是绝大多数人自然而然想到的借口,所以在社会上又优秀又很拼的精英特别少!其实职场早有一句话:“有些人已经很努力了,单关键是他们还在不断努力学!多可怕啊”。 每个人从小一路长到大,直至毕业后进入职场,其实不是企业跟你们说的从“学生身份”转变成“职场人身份”那么简单直接,那条路只是给广大“搬砖”和“996”的普通人准备的。职场精英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从“学习”单通道,变成“学习+专业积累”双通道,甚至变成“学习+专业积累+人脉扩张+影响他人…”多通道。 这条路看起来很酷、很“High”吗?一定会很精彩!但这么做,会不会很难?...
很想从一线城市回到四线老家,可行吗?
从一线回四线城市会遇到什么问题?现在年龄大了,不想再在一线租房蜗居了。有人有实际经验吗? 我曾从一线城市(上海)到四线城市(浙江余姚)工作,是被当地一家著名的老牌企业以“市级人才引进”的身份邀去从事改革工作。 我从一个余姚“外来人”的视角看这里,四线城市的民风和人文都显得比较保守,很有一种中国传统盛行的古朴感觉。我去的那家大企业的老板有一种中国人所特有的艰苦奋斗精神,他的梦想和报效祖国的决心,深深地折服了我!也许这就是老一代创始人能吸引一线城市和国际精英的魅力所在!...
在工作中遇到步步紧逼的人应该怎么办?
早几年就发现了这个现象,当时我在乙方做咨询,有一个客户企业的HR抱怨说新招的一批90后非常难管,在正常讨论中,喜欢毫无理由的对他人刨根问底,或者故意追问别人一些非常常识性的问题(原话:小学生都懂的常识),并经常以此为荣,破坏了知识与经验互助的氛围。甚至,惹了众怒。 最初我的直觉是,他们招的这批人应该是学历低所致,或许人家并没有主观故意要为难他人。然而客户方HR很快就说:“完全不是啊,招的都是本科的,还有不少行业经验的”! 于是,就组织了员工敬业度调研,策划了一些关键问题点,采用匿名的方式去采集该公司员工对自身事业、对管理环境的想法;同时,还针对某些常见现象,辅以一些面对面的单独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