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Think Tony大牛的职场观点!

目录管理方法

和同事工作沟通是发语音,还是发文字?

就我自己来说,我喜欢用微信发送文字进行交流。可以这么说,我用了微信十年,除了测试了过微信语音的功能之外,没有在工作中跟人发过语音。对于微信为什么要发文字,我有以下三大理由:

文字便于表达清楚逻辑结构,说清楚复杂的事情(至少能够顺便倒逼自己提高写作能力);文字便于对工作事务进行归纳总结,也更有利于事后对事情进程作一些总结、核对、复盘;文字沟通可以督促我自己在专业上保持严谨,为自己的文字呈现负责,避免沟通误解或差错。

我在90年代末接触到互联网,那时候还没有任何软件能在线进行语音沟通,我们都是靠文字聊天的,追求的都是把逻辑说清楚、把事情说清楚。二十多年的文字聊天直觉,是我最得力的事业助手!

在部门里被边缘化,算是好事还是坏事?

入职一年左右,同期小伙伴都忙得飞起,唯有我每天在喝茶摸鱼,非常轻松… 我应该继续这么待下去吗?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是无解的,就看你是要逃避并跳槽,还是能在困境中求突破? 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我会尽力为生存寻求突破,没事做也可以找事做!职业生涯中,我遇到的最大的“被边缘化”,是我在某公司遇到突然“被架空”(属于手段卑劣的某高管的斗争手段,他常用于挤掉不听话的人)。架空发生于项目上,我正在推动的项目上忙碌,突然被通知回公司开重要会议,千里迢迢从浙江赶回上海,结果第二天发现根本没有任何会议,然后… 即使是客户那头项目上催我回去,但这位又一直说会议延迟而不让回项目。...

在工作中遇到步步紧逼的人应该怎么办?

早几年就发现了这个现象,当时我在乙方做咨询,有一个客户企业的HR抱怨说新招的一批90后非常难管,在正常讨论中,喜欢毫无理由的对他人刨根问底,或者故意追问别人一些非常常识性的问题(原话:小学生都懂的常识),并经常以此为荣,破坏了知识与经验互助的氛围。甚至,惹了众怒。 最初我的直觉是,他们招的这批人应该是学历低所致,或许人家并没有主观故意要为难他人。然而客户方HR很快就说:“完全不是啊,招的都是本科的,还有不少行业经验的”! 于是,就组织了员工敬业度调研,策划了一些关键问题点,采用匿名的方式去采集该公司员工对自身事业、对管理环境的想法;同时,还针对某些常见现象,辅以一些面对面的单独访谈。...

没有投资人脉的团队,如何找到投资方?

如果你当前的投资人脉完全是0,那么可以通过下列的策划,逐渐搭建起来源,具体步骤如下: 通过网络检索、同行推荐、查找公众号信息等方式,搜集与自己事业、产品、专业相关的会议或研讨活动,排出参加计划;通过专业活动中的自由问答、向嘉宾提问等环节,去“串联”你自己的身份、事业话题(需要有一些技巧)。此时应该可以引起全场关注,并会有人来问你要名片、要微信;花点儿时间联系那些人,确定对方职业、意图和专业属性,筛选出其中最相关的人脉。然后策划会谈主题、邀约见面。根据见面话题,看情况介绍自己的事业。...

在遭受批评时,保持什么心态会比较好?

对我来说,“受批评”是“赞扬”反方向的一杆标尺。

在我的价值观里,事业要成功,必先经历各种磨难、挫折、失败,从失败中不断分析并寻找解决出路;特别是要总结出符合自己迭代逻辑、经验沉淀的关键要素,才能在未来抓得住更高的机会。

所以对于职场批评或嘲讽,我一直是“照单全收”的听取心态,哪怕对方觉得我“好欺负”也无所谓!虽然我有时候也会解释2句(自我标准就是只解释两次),如果对方还在喋喋不休,那么我就当对方是“老龄思维”,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另一方面,如果对方是个职位挺高的领导或者非直属领导,我会让对方适当过过“嘴瘾”,我在职场中很提倡让领导先解解压、消消火的做法,适当释放一下领导压力,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心态平衡。

稳定工作后,遇到瓶颈想跳槽该怎么办?

大学毕业在公司稳定15年了,如今做的部门管理工作反倒像是个主管级,离管理实质越来越远。想跳槽,但怎么选择和作准备呢? 我自身没有过毕业后长期稳定于一份工作的情况,但身边朋友有类似单段时间很长的职业经历,他们遇到过一些选择迷茫。那么,我就此来综合说一下做法吧。 第一部分:建立事业标杆 盘点当前职位的工作职责,归纳罗列5-8条(标出是否是日常工作);预设期望达到的职级、职位名称、预想的目标职责,罗列5-8条(最好有标杆职位信息);对个人简历进行整理,将工作背景按上述逻辑进行整理,列明重要成果,再写一段自我介绍;做一份面谈演说稿作为预置准备,包括个人经验、个人规划(即标杆)的条目式的逻辑陈述。 第二部分:衡量自身资源...

创业或高管经验,哪个更适合当创始人?

作为曾担任过某位国际投资人身边幕僚角色的我来说,我会更注重企业高管经验多一些的创始人(当然,市场上有些创业者本身也同时兼有高管经验),特别欣赏那些从企业基层靠自己实力和业绩成长起来的高管们。 纵观近两年的国内经济与市场环境,正在努力创业的人非常多,通过商业社交活动也陆陆续续接触了不少企业创始人,但发现多数创始人很缺乏“经营思维”,他们所谈论的远大事业和自己追求的梦想,更多的是在陈述遥远的、无法量化的未来,亦或是在宣传眼前的生存,有一种“虽然能看到月亮那么高,但思维却还在乡间小道徘徊”的境界,对于如何实现登月、会遇到什么问题,全然不知!...

营销人应如何应对自己创意枯竭的时刻?

有幸在年轻时代从事过销售工作,业绩还挺不错的。

我觉得当想不出更好的做法时,就需要进入“经验盘点”期了,需要专门花点儿时间思考如何突破已有的社交人脉和资源,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和思想(比方说参加行会、发起同业分享、尝试管理书籍上的新的营销手段等)。

同时,也只有将思考付诸于行动,把新的发展过程当成是对自己未来的责任,同时做好书面记录,不断回顾、改进方能有明显成效。

总而言之,我认为作为营销人员,最应该做的是在自己努力拼业绩的同时,联动身边的人脉、事件、资源和知识。

QA Think Tony大牛的职场观点!

Q&A 路径

致力于职场问答与人生思考。站长是一位从事企业治理结构研究的专业人员,曾被 Linkedin 职场频道授予 “领英行家” 的殊荣。欢迎在“我要提问”页面,提出您的职场困惑。

云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