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Think Tony大牛的职场观点!

云标签诀窍

不擅长奉承别人,人际交往很累怎么办?

从我自己入职场的经历来看,我也一直不会拍马屁,也不擅长说好听的话,包括我入职过的几家公司,我的上级也是踏踏实实做事的人,他们有的甚至是技术背景,性格略显古板。

然而,我发现我敬佩的领导们虽然不会奉承他人,但又很让老板重视和尊敬。经过观察与总结后,我认为他们有以下三个职场处世秘笈:

对具体工作,他们会主动承接,并乐于带领下属完成目标,甚至对关键点亲力亲为;不端架子、爱交流,待人处世方面非常稳重,并且还能给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帮助或专业启迪;有“专业素养”和“外部人脉”的双轮驱动,在遇到极端难题时会请教他人,这其中还包括了更年轻的员工。

所以,我觉得人入职场,跟对领导很重要!一些职业特征和业绩优秀的领导,能为你带来不一样的视野和未来。我反倒觉得人在职场,钱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是能力互补。

除工作之外,还有必要坚持兴趣爱好吗?

从小就爱在我爸妈书柜里翻阅封面看起来有趣但完全不懂的书籍(我爸妈是做科研的),无意中在小学和初中读到了一知半解、图文有趣的书籍,如:物理世界奇遇记、图论等等,在似懂非懂间了解到量子力学、概率论、相对论等知识(长大后才明白这些名称)。 因此,我其实不相信只有某专业的人,才能读某专业对口的书籍,特别是在面对工作之后竞争激烈的职场之上时。阅读跨专业书籍是我的兴趣爱好之一。 我不忌讳人们认为的“什么都懂一点儿,什么都不专业”的传统职场定论! 在我看来,人脑其实有很大的可塑性,什么专业的理论都懂一些,对于开阔思路、观察世界非常有好处!对于多专业分析身边的世界、事物、现象时,会看得更深、更远、更透彻,也因此能结交到更多领域的朋友。 至于专业度嘛……...

新人如何能达到专家的做事质量和效率?

就我自己的切身经历来说,做事能达到专家级的有质量和有效率,应该先做到下述三点:

已具备高效的社交能力,我在十多年前设立了一项社交的研究课题,搭建有自己的社交模型、跨领域共享的管理标准,同时我还为自己建立了具有专业和行业属性的事业标杆;坚持为突破难题而创新,我基于企业战略管理的原理,为自己创造了新知识学习体系,并将学到的理论在日常工作中尽量找机会应用、复盘、总结,形成Know-how;搭建半独立的思维结构,这方面我是通过在职场上不断应用Know-how,尝试突破管理瓶颈与难题,通过经验沉淀与自我思考而形成的。

所以,从新人直接跳到专家水平的可能性肯定为0,任何人生中应该经历的事业成功与失败,其实都应该经历一下。新人想要直接能达到专家的做事质量和效率,没有捷径可走。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有何意见或建议?

因工作原因,在我20多年职场中有多次与高校就业指导相关的合作经历。 我曾参加过早期就职的外企与某MBA名校的校企合作项目,为MBA当届所有班级的毕业生们讲了我自己编写的职业生涯课,那应该是我人生第一次面对一整礼堂的MBA们“自由演讲”;后来也曾在某行业知名上市公司工作,独立负责过“大学生实践基地”的课程设计,为本科应届生进入行业和职业心态入门、学生身份转换方向提供辅导与授课。 我发现不论在什么场合接触到大学生就业指导,都让我有一种差不多的感觉,这就是这项工作包括了很多具体的操作框架与引导策略,因为要将大学生的校园心态,通过培训现场转化为职场心态,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小企业,为什么很难用到大企业的规范?

小企业发展得起起伏伏实质上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它并不能像大企业那样发展得稳健而规范。

有关这方面原因,我认为,小企业在行业内会面临比大企业要少得多的资源和市场份额,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经常被不同规模的同行挤兑,所以小企业最关心的是如何养活自己。

其次,对于小企业来说,创始人能持续坚持初心一直就很重要!虽然“企业文化”这个事,在小企业甚至在更大的企业中常被看作“虚”。然而,如果没有创始人定势推动的经营格局,内部就会是一盘散沙;

没有哪家小企业老板是傻的,那些看似低端愚昧的做法背后,是老板想让员工不断跟上步伐、提高见识的思想,管理方法本身没有绝对的正确(只有合适与否),更不能用大企业的思想去为小企业“打分”。

因此,与行业头部企业对标的做法,其实不适用于小企业的管理务实。

应届生应该选择一个公司还是一个行业?

应届生毕业择业非常重要,最好是找与专业相关的特定行业中的标杆企业,作为第一份工作的入口。

若你第一份工作进的公司不具备行业标杆或领先特性,那么后续在职场发展时,会略为周折一些,但是经历坎坷一些也会很锻炼人。

但若你所学的专业或毕业的大学在校招中不太占优势,那么就要花时间思考一下自己所学专业的上下游都有哪些行业与企业,作一个宽泛的预想与准备。

在择业方向和规划方面,可能作为应届生的你,不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作判断,那么你也可以试着找找身边有社会经验的人帮忙一起分析,比方说大学里某个德高望重的教授、老师等等。

超越已知,我与客户们尝试的金砖计划

每年都有几家名企在用人方面找我帮私忙,他们求助的职位往往颇有一定的挑战性,这些着急招人的多数不是管人力资源的领导,有几个是业务部门领导,有的则是副总裁级。 数十年来,我推荐的人基本上每个月都有一、两个,也因此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猎头,甚至有些猎头说我是在破坏市场规则,我个人推荐成功的数量越多,越会让猎头们无路可走。 其实不然,在此之前,曾也曾多次尝试介绍猎头为客户提供服务,但在这些企业超高要求、超紧时间下,均未合作成功,最后还得我去扫尾。有时候甚至就算我备好推荐的人,也会被猎头刷掉。 我觉得我遇到的这类推荐,应该是客户们对我专业上的某种认可,也包括了私人交往的信任度。...

QA Think Tony大牛的职场观点!

Q&A 路径

致力于职场问答与人生思考。站长是一位从事企业治理结构研究的专业人员,曾被 Linkedin 职场频道授予 “领英行家” 的殊荣。欢迎在“我要提问”页面,提出您的职场困惑。

云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