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A Think Tony大牛的职场观点!

云标签诀窍

面对难题冲劲满满的心态是怎么做到的?

就我个人来说,能激发我有兴趣投入的工作,就是那种企业历史遗留的管理难题。企业的这些问题之所以被放在明面上被踢皮球,那一定是企业老板一直在纠结、在强调的重要问题!可能之前已经有人前赴后继地解决过,但一直悬而未决,简而言之就是别人搞不定的工作。 以前我也很讨厌“麻烦”被莫名其妙地扔给我,特别是当我刚入职新工作时(实际上这种情况非常多)!然而我也发现,作为职场新人要推掉这些“麻烦”很难! “招你是希望来帮我们解决问题”! “没有问题能单靠一个新人解决”! 说法像是双重标准,左右为难不是吗? 那么,怎么办呢? 我在这方面的转变来自于几份被他人引荐的工作,引荐过我的人包括客户的高管、国际投资人等,其实跟我也不算很熟,但对我均有“一见如故”的好印象。...

如何才能得到如今这个时代的万分宠爱?

从我个人角度看,要得到时代万分宠爱不是凭空的,若是只有梦想而不立即行动就不可能实现。因为任何时代也不可能眷恋那些只会空想的人,这方面没有什么捷径可言。 在我刚工作时,几乎是跟现在的年轻人一样迷茫的,入职某老牌知名国企,里面人际关系超级复杂、基层朝九晚五加上通宵加班的日子是常事,同事里有些四十多岁还在发愁找不到老婆,还有一些带着工伤病痛还在拼命工作的人。再加上超高风险的技术现场,真的让我对未来很迷茫! 有些同事总说我不懂敬烟、不会拍马屁、不活络(指不会见机行事)等。然而我渐渐发现,那些敢于一马当先、业绩卓越的领导都非常个性、独断和有责任心!于是,我将自己的风格调整成了:保持个性、自我标准、效率为先、虚心请教模式,以追求业绩优秀、拿更多奖金。...

校招谈薪太细被同事怼了,我做错了吗?

我算入职不久的HR新人,在和候选人沟通时,我把工资说得很清楚。开会时却被同事怼了,说不要把工资说得那么细,但是没说具体原因,我做错了吗? 首先,我觉得你一定是个认真的人,但缺乏社会经验,你本意是想给求职者力所能及的帮助,然而职场不是一个人的天地,必须要考虑一下商业环境。作为HR新人的你,以企业角度与面试者谈薪,这里面会有很多注意事项,大可不必在面试时就给求职者详细解释薪酬。 从流程上看,面试谈及的薪酬应该只是薪酬范围(或大致总额),而薪酬细节应该是在应聘者入职时、在签订劳动合同时才会确定,而且以合同为准。 从权责上看,HR部门内有不同的职能模块,分属于不同的HR岗位。薪酬应该是薪酬专员的解释口径,你作为校招职位不需要对薪酬细节,对外解释得太深。...

辞职时,公司要我提供微信记录怎么办?

这个问题在很多平台上都看到过,其实这个问题不太难解决。我避开打官司的繁琐途径,因为那对于职场人来说,花时间去跟公司打官司是非常不实际的,有那个时间还不如找个更好的工作。 如果你提出辞职的时候,公司突然要你提供微信聊天记录,你可以先自己想一下: 微信注册的手机号,是公司买的吗?微信的手机话费,是公费支付的吗?是否设有公司工作专用的群? 但是,不论是公司号还是个人号,不论是公司支付话费还是个人支付话费,可以用这个思路解决问题: 要求公司提供书面文件,内容说明问你收聊天记录的原因、要求,并且一定要公司加盖公章、高管签字(部门章没有法律效应);导出工作群组里的节选内容,除非公司书面文件里有写明要什么细节;也可以任意摘录工作对话内容给公司,除非公司书面文件里有写明要什么细节。...

工作多年后,是否有必要保留学生思维?

当我在领英上看到这个提问时,觉得还是挺有趣的!我个人确实反思过这个问题,而且有了自己的答案、实践和总结。这些总结我还带到过工作中,对跨年龄管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就我个人来说,我确实刻意保留了一些学生思维,这包括(但不仅限于)好奇、创新、逆向思维、独立观点、自我节制、无偿助人等等。这些特质使我跟实际年龄显得挺不相符,以至于在一些社交场合非常容易被人误认为“小朋友”,再加上我看起来是不大。 虽说,每个人没有必要完全照学我所保留的思维而工作,但如果你想在事业上保持动力、持续发展,可以试一试我总结的最少三要素: 独立观点 —— 工作多年后的不少人会失去好奇心,不论在工作日常还是发言,都在展现“多说多错、少说少错”的潜意识,但这恰恰就掩盖了你平时拼命努力的价值;无偿助人 ——...

有什么好方法,可以通过工作改变命运?

要说改变命运,单纯通过考大学肯定是不行的,因为学会的知识不能是纯理论状态的存在,不论你毕业后是做学术研究的,还是在职场上班的,其实都需要把理论转化为实践。

因此,通过工作改变自己的命运,是可行的!就我自己来看,我的职场遵循以下三个要点:

学习职场中比我年长的成功典范;通过沟通和交往,寻找自我差距;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与行动计划。

我从初入社会的“小白”发展到“高管”,经历了数十年的职场发展与各种波折,但是上述三个要点一直是推动我奋进的“诀窍”,其实很简单不是吗?

工作中的“悟性”是否应该比努力更重要?

在我自己的职业发展中,我的“悟性”不是天生的,以至于我在刚工作时,总是被领导训斥不够“活络”(意思是“见机行事”),每次都需要领导手把手教,我才能开始做。

我的“悟性”应该是来自于我自己工作了几年后,开始的知识规划和对自己的要求,当对于一些专业领域达到一定的知识储备量之后,就能实现“一点就通”的悟性。

自我总结一下,我自己的“悟性”实践,经历了以下逻辑:

边学习边将业绩冲刺到前三位(在多个企业内,都达到了);通过工作与学习达到一定的知识储备量,提高决策判断力;勤于交流,融合自己与他人的经验,并立即在工作中实践。

“悟性”就像是“看不见的手”,应该是你持续学习和拼命努力后的“自然输出”,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刚毕业时,如何度过又穷又迷茫的岁月?

刚毕业的时候,我也是挺穷的,我们家都没啥后台和背景,只能靠自己在职场里打拼和沉浮。我那时候真的是很迷茫,虽然毕业时在同届里总分第二名,但到了职场上,学习成绩算什么东西。 第一份工作在环境差、危险性高的制造现场负责技术支持工作,因为不善拍马屁,也不会抽烟、偷懒、侃大山,妥妥的就被那些老前辈们给边缘化了。当时真的是永无出头之日的感觉。 好在住外婆家,她经常给我鼓励,让我印象最深的那句就是:“360行,行行出状元,你想有好生活,就得靠自己努力做”。就是因为这句话加上迷茫得没有方向,干脆就开始拼命努力,直到业绩全员第一。有那么几次,外婆拿着我买的糖果去给邻居们分发,我也觉得喜滋滋的。...

QA Think Tony大牛的职场观点!

Q&A 路径

致力于职场问答与人生思考。站长是一位从事企业治理结构研究的专业人员,曾被 Linkedin 职场频道授予 “领英行家” 的殊荣。欢迎在“我要提问”页面,提出您的职场困惑。

云标签